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0-10-06 00:00
来源:新浪博客(本站配图)
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,陕西省合阳县就处在这一摇篮的腹地。合阳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。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,夏启封其支子于合阳黄河岸边的洽(he)川,称为“有莘国”。贤而有德的太姒的故里在洽川,中国第一首爱情诗——《关雎》就诞生在这里。正如先哲所言,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形象反映。我们欣喜地发现,《诗经》中所记录的不少民俗事象,至今仍存活在合阳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。笔者试图就此作一点粗浅的探索,从合阳民俗中寻找《诗经》的遗迹。
一、物质生产民俗
1. 打墙
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篇中有“之子于垣,百堵皆作”之句;《小雅·斯干》中有“筑室百堵”、“约之阁阁,椓之橐橐”之句。朱熹的解释是:“约,束板也。阁阁,上下相乘也。”严粲的解释是:“筑墙之时,以绳约束其板,阁阁然上下相乘,即所谓缩板以载也。”(本文注释均转引自金启华:《诗经全译》,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)。合阳地处黄土高原,以土筑墙是当地民间的建筑特色。说墙数目多少的量词为“堵”,用来挡土的木椽则称为“板(版)”。板的一头夹在两根竖着的粗木柱(谓之“杆”)里,另一头用绳绞紧。夯实一层,把下面的椽换上来叫做“换板”。“缩板以载”出自《大雅·绵》,诗中接着还有更形象的描述:“捄之陾陾,度之薨薨,筑之登登,削屡冯冯,百堵皆兴”,这一段诗和《斯干》中的“约之阁阁,椓之橐橐”立时在我们目前呈现出一幅民间打墙的生动场景。你看,“筑墙束板上呀下,打土打得‘挞挞挞’”,“盛起土呀‘登登’,填起土呀‘空空’,筑起墙呀‘吭吭’,削起墙呀‘砰砰’。一百面墙都筑起……”(金启华译)在合阳农村,承担打墙任务的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,他们生龙活虎一般,抡起铁锨把掺和好的土“丢”到换好的板中间,用铁镢辗平,再用杵子夯实。一板打好,把下面的板换上来,就是民间俗语所说的“打墙的板儿上下翻”。杵子是用青石凿成的苴莲形工具,上部安上“T”形木柄。诗中的“削屡”,民间叫做“铲墙头”,马瑞辰解释说:“屡即娄字之俗……娄与隆双声,故娄之义为隆高。窃谓削屡,即削去墙上之隆高者,使之平且坚也。”墙头的土堆满后,由领工者亲自出马,先两脚成八字形,由前至后倒退着将土踩实,再用铁锨(民间讲究用“耧铧锨”)拍实,成两面斜坡状,然后铲去多余部分,和先前筑好的墙头成一直线。拍墙头既需胆量又要技术,有的人别说干活,只是站在四米多高的墙头都会两腿打颤,头脑发晕,故非领工者亲自动手不可。工头技术高,十几堵甚至几十堵墙的“椽花”看上去是一条线,十分壮观。
2. 沤麻
在《国风·陈风·东门之池》篇中,记载了沤麻的农事活动。“东门之池,可以沤麻”,在合阳农村,“池”指的不是护城河,而是“涝池”。合阳是旱塬,干旱缺水,许多村庄的人畜用水十分困骓,所以村里都有一个甚至几个涝池,蓄起雨水,平时供洗衣服、饮牲口之用。麻在农村的用途极广,因之旧日种麻也比较普遍。但要把麻丝从麻杆上剥下来,先得沤麻。沤麻的地方就是涝池。把捆好的麻放在涝池的浅水中,再压上石块等重物,以防麻捆浮起,上面的麻沤不到。所谓“沤”,毛亨的解释是“柔也”。孔颖达疏为:“然则沤是渐渍之名。此云沤,柔者。谓渐渍使之柔韧也。”麻在涝池中沤到一定时候便需赶紧捞起晾干,然后剥麻。这个火候一定要把握好,时间短了沤不到,不容易剥下,即使剥下来柔韧度也大大减弱,但捞得迟了就会把麻沤坏,合成的绳韧度不够,容易拉断。民间有“一杯茶,沤坏麻”之俗谚,可见把握时间的重要性。
二、物质生活民俗
1. 续家谱
家谱亦称族谱、家乘,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地方文史资料,与正史、方志一起被视作研究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。在合阳民间,续谱和献谱都是族中大事,非常重视,许多族谱中都少不了引用《诗经》中的句子,以增加族谱的文化色彩。比如坊镇和阳村1947年所续的《史氏族谱》,在第十册的最后一页有一篇专用黄纸写的祝词:“螽斯衍庆,瓜瓞绵绵,继继绳绳,亿万斯年。”衷心希望圔族人丁兴旺,繁荣昌盛。第一句出自《国风·周南·螽斯》篇,第二句出自《大雅·绵》。在号称合阳财东村的坊镇灵泉村党氏祖祠大门外有一副砖刻对联,上联为“受姓西来,瓜绵椒衍”,也是引用《绵》中的句子,寄托着同样的希望。
2. 方言
在《诗经》中有一些方言仍然存活在群众的口头上。
《关雎》“窈窕淑女”一句中的“窈窕”一词,在合阳民间说成“苗条”,夸赞哪个姑娘漂亮好看,就说“某某长得苗条的”,“看人家那身材多苗条”。
《召南·何彼秾矣》中第一段第四句“王姬之车”的“车”如果读作“cha”音,则与第二句的“华”押韵,读作“che”则不押,而在合阳方言中“车”正是读作“cha”音。
《鄘风·君子偕老》中有“扬且之晳也”一句,朱熹注:“且,助语词。晳,白也。”金启华翻译为:“那漂亮的脸蛋。”这种解释正与合阳民间对“晳”字的用法吻合,说某人漂亮是“长的白晳白晳的”,有时甚至省掉“白”字,单用一“晳”字。如说人打扮得漂亮是“打扮得晳的”,说人爱打扮是“看把你晳的”。
《秦风·蒹葭》中的“蒹”在合阳方言中转音为“姜jiang”。姜芽是牲口很爱吃的一种野草,割草的孩子没有不认得姜芽的,民间有“姜芽四股梢(另一种野草),没料也上膘”之说。“蒹”可以长到数尺高,也象芦苇(葭)一样顶端开花,但老了以后牲口就不爱吃了。
《陈风·月出》中有句“佼人僚兮”,朱熹注曰:“佼人,美人也。僚,好貌。”金启华译为“美人多俊俏啊!”第三段中的“佼人燎兮”译为“美人多漂亮啊!”陈奂的注释为:“燎,当作嫽。……《方言》、《广雅》云:‘嫽,好也’。”嫽,是在合阳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,无论是说人漂亮,还是说人俊俏,一个“嫽”字准确、中肯、生动传神。不光称赞人说嫽,即使揶揄和嘲讽,也常用一个“嫽”字,只不过语气不同罢了。
《小雅·角弓》中有“绰绰有裕”一句,毛亨注为:“绰绰,宽也。裕,饶。”这句话在合阳方言中的意思与此解释相同,比如“这间房子住你几口人绰绰有余”,“某某这几年攒的钱娶个媳妇绰绰有余”等。“绰”在方言中读成了“超chāo”,有的人写作“超超有余”,似乎意思也不大差。
三、岁时节日民俗
1. 春游
《溱洧》是《国风·郑风》里的一篇。“郑国风俗,三月上巳之辰,采兰水上,祓除不祥。这诗是写男女此游之乐。”在合阳也有类似的风俗,这就是金水沟以西的“跳河节”,只不过参与的人是妇女和儿童罢了。这个地区东有金水河,西有大浴河,“跳河节”在农历的二月初八日。这时的沟里野草返青,桃杏花开,对于过去一年到头足不出户,好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的妇女实在是难得的景致。这天早饭后,妇女带上孩子们下沟坡到河边游玩,先把带去的油花馍掰成小块扔到河里,让河神分享这节日食品,然后洗脸洗头洗手。既洗净身上的尘土,也洗净劳累和晦气,据说还可以洗去疫病,总之是希望身体健康,消灾免祸,在新的一年里四季平安。陶醉在大自然里,让身心得到一次彻底的轻松。妇女们也互赠礼品,当然不是古代郑国人互赠的芍药,而是油花馍。你尝尝我的,我尝尝你的,看谁的馍香,在沟里洗完了,玩够了,返回时再绕到自家的陵地里转几圈,扔一点油花馍,折一个小拍朶插在头上,在乞求自然神的保护之后,再乞求祖先的神灵保护自己。
2. 清明节
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,这是《商颂·玄鸟》里的诗句。玄鸟生商这则古老的神话在合阳的流传久远。洽川莘里村西安葬着中华民族史有所载的先祖——帝喾。帝喾是黄帝的曾孙,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。帝喾的妃子简狄吞玄鸟蛋生契(xiè),契成为商族的祖先,这便是《诗经》里记载的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。洽川的群众在清明上坟时都要蒸燕窝馍,在馍的顶端有两只可爱的小燕子,用这种形式来纪念帝喾和商族的祖先契。
3. 端午节
《国风·周南·芣苢》里描述了采芣苢的场景。芣苢即车前草,车前草,也有人叫它猪耳朶草。合阳群众早就知道它性寒、味甘、无毒的药性和利水、清热、袪痰的功能,用它来治疗小便不利、淋浊、带下、血尿等症。在不少农家院里的窗台上都可以看见晾干的车前草。若家中有人不适,便取来以水煎服。合阳民间讲究端午节这天一大早到地里采车前草,太阳冒花之前、沾带着露水的车前草药效尤佳,由此沿习成端午节的民俗之一。
四、人生仪礼
1. 闹洞房
合阳人把闹洞房时新郎新娘按所出题目行动叫“行令”。“令”的种类繁多,有粗俗的,自然也有文雅的。那些有文化的人常常让新郎新娘猜谜语、念诗词,而且要一人一句地互相配合着说才行,而《关雎》是最常念的,因为它的内容最适宜这种场合。常言“三天没大小”,在这种男女老少都有的热闹场合里,把中国第一首爱情诗用“行令”的方式念出来,应该有利于《诗经》在民间的普及。
2. 过桥
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篇里描述了当年周文王迎娶太姒时的盛大场面:“亲迎于渭,造舟为梁,不显其光。”周文王亲自迎娶太姒到渭水边,排起船做桥梁,显得是那么荣光。在合阳民间,群众自然不可能象周天子那样排场地“造舟为梁”,但他们完全可以模仿,于是便产生了新婚后第二天早上的“过桥”风俗。这“桥”是就地取材搭成的。在新郎家的大门口摆一张桌子,桌子上摆上凳子,再把两架梯子的小头担在凳子上,大头挨地成斜坡状,有的地方还在梯子上盖上花被子。新媳妇从本村的亲友家梳头回来,便要过桥。看着新娘那战战兢兢的样子,围着看热闹的人发出一阵阵笑声,这时便有人撺掇新郎上去扶一把。小伙子自然胆大,拉住新娘的手,鼓励“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”,众人又是一阵哄笑,新郎家门口洋溢着喜庆的气氛。“过桥”意味着夫妇在今后的生活中相帮相扶,共渡难关。陕西民俗摄影学会的沈宇先生十余年在合阳采风,用照相机镜头纪录了许多民俗场景,他拍摄的一幅《过桥》在多家报刊发表,并在展览中几次获奖。
五、民间传说
在《诗经·大雅》的“大明”和“思齐”中,记载了太姒的事迹,洽川人为自己是太姒的娘家人而感到光荣和骄傲。在洽川把太姒称为圣母,有专门的庙宇奉祀;在塬上的黑池镇北雷村三后娘娘庙里也供奉有太姒,这是合阳人独有的祭祀。笔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洽川采风,常常惊叹于洽川群众,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文化人对《诗经》和太姒是那样的熟悉,说起有关传说是那样地如数家珍。在民间传说里,太姒之所以能成为文王的好配偶(君子好逑),除过上天的旨意(天作之合)外,关键是当地特有的瀵泉水浸泡的缘故。洽川女子不但皮肤柔嫩,天生丽质,而且落落大方,品德贤良。由此洽川便有了一个独特的民俗,姑娘出嫁前都要到黄河滩里芦苇荡中的东鲤瀵去洗浴,这眼瀵泉也因这个独特的风俗被人们称为“处女泉”而名扬四方。
合阳的喜馄饨镆象征着圆满、浑全、幸福和美满,系用上等白面用酵垞发面蒸制而成,又包上芝麻、调和与清油,口感极佳,故有“合阳一大怪,吃馍不就菜”之说。据说当年文王迎娶太姒时,洽川的父老乡亲就用这种喜馄饨馍招待他,既饱口腹,又送上虔诚的祝福,文王赞赏不已。
凤鸣岐山,岐山是周朝的发祥地。岐山臊子面以“薄筋光,酸辣香,煎稀汪”的特色享誉四方。岐山人说这种面系太姒手创,洽川人则说这种面是太姒从娘家带到岐山去的,保持了“薄筋光”和“辣香”的特色,又按照西府人的口味加进了当地出产的酸醋,汤也加得更宽,形成了今天这种著名的小吃岐山臊子面。
就这样,《诗经》中对太姒的赞美“大邦有子”“伣天之妹”“缵女维莘”“大姒嗣徽音”等与优美的民间传说相互辉映,使洽川人更加喜爱《诗经》。“关关雎鸠”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更广泛地在洽川流布。
“花花”是合阳人对民间歌谣的习惯叫法,“花花”与《诗经》应该是同一源头,只不过一直以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和传承。“花花”与《诗经》一样,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非常广泛,有历史歌、时政歌、生产歌、生活歌、儿歌等,尤其是反映农村妇女生活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是与《诗经》同出一辙。合阳“花花”的蕴藏量极为丰富,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县文化馆组织民间文学普查,收集“花花”千余首,编印《合阳民间文学作品选·花花专集》,收进“花花”二百七十多首。被收进《中国民间歌谣集成·陕西卷》的有近三十首。关于“花花”与《诗经》的比较,限于篇幅,本文不打算细谈。
六、民间艺术
合阳有着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,它们是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当地群众聪明和智慧的结晶,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。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,就会发现,合阳民间艺术中的某些场面竟和两三千年之前《诗三百》中的描述如此地相似。
在黄河岸边的坊镇东雷村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——上锣鼓,以“狂(动作粗犷狂放)、野(不受拘束,痛快淋漓地渲泄情绪,野性十足)、怪(装束奇特,服饰怪异)、狠(具有争斗性,互相较量时各不相让)”的特色。1987年在渭南召开的“陕西民间鼓舞理论研讨会”上,有专家认为,东雷上锣鼓是古代濩乐的遗存,它表演时的气势和艺术特色都与“大濩”之乐有一脉相承之处。当我们置身于茫茫夜色之中,眼前是灯笼火把争辉,耳畔是震耳欲聋的锣鼓声,使人如人“铁骑突出刀枪鸣”的战阵之中。望着那一群在春寒料峭的夜晚却光着膀子,甚至只穿一条裤衩,打扮十分怪异的庄稼汉,你马上会联想到《诗经·陈风·宛丘》中的诗句:“坎其击鼓,宛丘之下。无冬无夏,值其鹭羽。”东雷人在上锣鼓时,无论冬夏,都要在高潮时脱光了膀子,显示出渭北农民的阳刚之美。那柔美的羽毛不是在手中舞动,而是插在头上,因为在他们看来,那才是武士的象征,那狂击猛擂如春雷滚动的鼓声正反映了他们不怕困难、一往无前的精神。
《诗经·邶风·简兮》篇歌赞并怀念了一位英俊的舞师:“日之方中,在前上处。”“硕人俣俣,公庭万舞。有力如虎,执辔如组。”“左手执籥,右手秉翟,赫如渥赭……”如果你见过合阳民间社火队伍中的社火头儿,你会觉得这些诗句就是专为他们而写的。当一个社火头儿并不简单,首先要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,人气要旺,拥护的人要多;其次要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以及一定的水平,这样才能服众,当然人还要长得体面,因为你代表一社或一村的形象。具备以上条件,说出话来才有份量,才能算数,才能令行禁止。社火头儿出的力大,到出社火时自然要比别人风光得多。春日的阳光照在他的身上(日之方中),他走在队伍的最前头(在前上处),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,兴奋得满面红光(赫如渥赭)。他或者手拿拂尘(合阳人俗称“蝇甩子”)当作指挥捧(右手秉翟),或者敲一面小锣指挥锣鼓。整个社火队伍都按他的指挥前行,或疾或缓,或行或止,没有人不听他的,真正是“有力如虎,执辔为组”,好象驾轻就熟的优秀驭手一样。
合阳人喜欢看戏,对于自己家乡独有的线戏更是如痴如醉,如颠如狂,十分上瘾,百看不厌。他们的历史知识、道德伦理观念等很大一部分来自戏曲,所以过去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座戏台,大的村庄甚至有几座。为了彰显戏曲的教化功能,常常要在戏台上下场门的上端写上“鸢飞”、“鱼跃”,典出《诗经》里的“鸢飞于天,鱼跃于渊”;再在中间写上大字:“声闻于天”,同样出自《诗经》。在洽川的莘里村曾经有一座过台戏楼,就是那种中间可以行人走车,到时棚上木板即可演戏的戏楼,这座戏楼1961年省上来人调查线戏时还在。戏楼上方悬一大匾,上书“天妹大邦”,由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篇里的“大邦有子,伣天之妹”衍化而来,骄傲地向世人宣称,这是一块风水宝地,是出美女才女的地方。
洽川在战国时期属魏的西河之地,当年孔夫子的高徒子夏教衍西河,在此设教授徒,弘扬儒学,播撒《诗经》的种子。洽川旧有子夏石室,石室桃花为洽川八景之一。又由于这里是太姒的故里,是中国第一首爱情诗产生的地方,洽川人更是为此感到光荣和骄傲。两千多年过去了,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,笔者试图在当地民俗里找寻《诗经》的遗迹,这只是一种探索。囿于视野的狭窄,对国内外《诗经》的研究现状更是一无所知,错误和疏漏之处,尚祈方家教正。
2006年2月27日-3月2日草成于和阳村家中
3月11日修改
史耀增,1945年2月生,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俗学会会员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、中国俗文化研究会会员。曾任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,渭南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。著有《走进古莘》,《合阳风情》;编著有《黄河岸上的明珠——洽川》;合著有《合阳面花》、《永恒的风采—陕西良风美俗撷英》;主编《合阳风物转说》。
注: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。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!